“碳足迹”的概念源自于“生态足迹”,以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表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较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碳足迹是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估研究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碳足迹的核算难度和范围要大于碳排放,其核算结果包含着碳排放的信息。
“产品碳足迹”即碳足迹在产品层面的应用,是指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以CO2排放当量的形式表示)排放总量。“产品碳足迹”是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计算得到的产品生命周期内所有碳排放的总和。将产品的碳足迹以量化指标表示出来,并以标签的形式向公众和消费者展示出来,即为产品的碳标签。碳标签可以通过影响企业供应链和消费者的行为和选择而有效地促进全球碳减排。碳标签将不仅作为一种企业自主的绿色营销方式和品牌推广工具,更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一种强制性要求,在贸易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许多国家或组织均开发并出台了针对不同系统层级的碳足迹核算标准,所以目前碳足迹标准种类较多。首先根据评估对象的系统层级,碳足迹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了三个层级:
(1)国家、部门或者地域层级,国际比较通用的主要是《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企业、组织活动层级,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以及《ISO14064标准系列》;
(3)产品层级,主要的国际标准主要有三个:《PAS2050: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规范》、《产品生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GHG Protocol)以及《ISO 14067产品碳足迹量化与交流的要求与指导技术规范》。
标准有更新,大家在使用时根据实际情况参考选用!!!
相关国际标准之间的关系
从整个产品碳足迹的发展历程看来,在ISO 14040和ISO 14044提供的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之上,PAS2050首先提出来专门针对产品碳足迹核算的相关规范,可视作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始祖。GHG Protocol则是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更加完善补充了前面两者的不足,主要目的为企业,公司核算产品碳足迹的提供详细指导和规范,相对来说,更加针对性服务于企业的商业目标。在前面三个碳足迹标准的基础上,ISO 14067出台,其步骤和结构实质上与生命周期评价(LCA)基本一致,内容上部分参考了前面的三套标准,不过它的出台与发布使得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全球影响力得到了提高。
PAS 2050全称“PAS 2050:2011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规范”;其标准配的指导标准为“GuidePAS2050:2011:如何核算产品碳足迹、识别热点和减少供应链的碳排放”。PAS 2050是世界上首例针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标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方法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标准首版由英国标准协会(BSI)编制,于2008年10月29日发布。该标准的最初发起者是由英国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DEFra)和英国碳信托(Carbon Trust)两个组织联合发起的。该标准主要应用于对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fullife-cycle)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与评估,这里的全生命周期(fullife-cycle)指的是产品从原材料的收集到产品的加工生产、后期产品的市场分配和销售、消费者使用以及产品废弃后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2011年,PAS2050的修订版出台,相较于2008年的首版,其更具有针对性并且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组织机构。
GHG Protocol全称为“产品生命周期核算和报告标准”,是由两个组织(WRI和WBCSD)联合制定,正式发表于2011年10月,是一项面向公众开放的标准。GHG Protocol标准是根据生命周期评价标准(ISO14044)制定的,是用于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报告,旨在帮助企业或组织针对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购买以及消费使用等等环节制定相应的碳减排策略。早在2010年,GHG Protocol标准草案就已经出台,并且经过60家公司进行试用和测试,在关于碳足迹核算的规定、要求和指导等方面,GHG Protocol被认为是最为详细和清晰的。
ISO 14067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根据PAS2050标准发展而来,其全称比较简单直观,就叫“产品碳足迹”,2012年10月4日,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官网上,该标准的草案版被公布,该标准提供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最基本的要求和指导,被认为是更具普遍性的标准,其正式版本发布于2013年。在ISO 14067中,产品碳足迹的定义为:基于生命周期法评估得到的一个产品体系中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q)表示其结果。ISO 14067规定研究目标必须说明开展研究的原因,预期的应用及目标受众。
PAS2050的服务对象,虽然偏重于商业认证(企业),但也可以服务于消费者和组织等其他应用,该标准具备良好的实用性,主要体现概念的清晰和简洁以及指导的具体与细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概念方面:该标准概念上更加简单明确,例如,在数据类型的选择中,并非像其他标准那样按照直接测量和间接获取的数据获取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分类,而是直接针对计算需要采用的活动数据(简称AD)和排放因子(简称EF)进行明确规定:活动数据多为初级数据而排放因子多为次级数据,这样的规定让标准的操作使用人员更容易理解并执行数据收集工作。
(2)方法层面:该标准的在方法上提供的指导相对具体细致,例如对于产品延迟排放(在使用过程或废弃物处置过程的排放)的加权平均影响的计算,三个标准中只有PAS2050给出了具体的核算方法公式。
(3)参数层面:该标准提供的参数都是有具体值和指标的,如截断规则(过程或物质排放超过总共排放的1%则应当包含并核算)、初级(直接观测)数据应当在数据收集中占的比例(如不小于10%)等等。综上所述,PAS2050对于标准的使用人员而言,是一个非常实用且容易执行的标准。
GHG Protocol主要是服务于公司企业的商业目标,该标准概念全面并且具备比较强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概念层面:该标准概念全面并且分类精细。例如分析单位可以分为两类:基准流和功能单位,前者为中间产品的分析单位,而后者则作为最终产品的分析单位。数据可分为3大类型:直接测量数据(按照其获取方式定义:直接观测或测量)、活动数据(AD)和排放因子(EF),其中活动数据(AD)又包括过程和财务两种类型,而排放因子(EF)又包括由投入产出法计算得到的和过程生命周期评价计算得到两种类型。再例如,不确定性包括3种类型:参数、场景和模型不确定性。其中参数的不确定又包括四类参数的不确定性:直接测量数据、活动数据、排放因子以及全球变暖潜能(GWP)值。在目前的三个产品碳足迹标准中,GHG Protocol的概念和分类是最为细致全面的。
(2)方法层面:该标准在数据收集、计算等方法上面相对开放灵活,选择性强。例如对于数据收集中,优先选取的数据的参考标准和考虑(非排放)因素:高成本或者对公司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过程,皆可以作为优先选项进行数据收集工作。该标准的截断规则规定:可以将对于某一个过程,生命周期某一个阶段或者全生命周期的总质量、体积或者碳排放而言不重要的排放源排除在外。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对于“不重要”的定义和参考方式很灵活多变,是基于具体核算目的而定。
ISO 14067标准,因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出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是商业认证和目标,也包括个人的科研工作等。
(1)概念层面,该标准建立在ISO 14040和ISO 14044的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框架基础上,省略了部分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IA)的内容,同时添加了处理碳排放的特殊过程的相关指导,增强标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方法和参数层面,ISO 14067目前缺乏在很多方面缺乏明确的方法参考和定量的参数规定(例如关于含碳产品延迟排放的影响,该标准规定产品延迟10年以上的排放,应当考虑延迟时间的影响,但是却没有提供任何核算方法,只要求如果核算请列举使用的方法),甚至在有些方面(如是否考虑固定资产的影响)缺乏相关的阐释和描述,这就给标准使用人员,尤其是没有受到过严格培训的人员的标准使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使其在解读过程中产生歧义而最终引起计算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ISO 14067标准对于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实际指导性较PAS2050和GHG Protocol而言稍弱。
从标准操作执行便利性角度,PAS2050标准因指导具体,且需要收集数据量小,可能在三个标准中最易于执行操作;从核算结果准确性角度,GHG Protocol因核算边界设定较宽,可能核算结果更为准确;PAS2050因其将一些过程排除在边界外,ISO 14067因在诸多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则可能对其核算结果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标准差异的实际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